书库楼 www.shukulou.com,龙困与微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龙”与“彪”都是中国的“神物”
龙是民族的图腾,彪是备受赞扬的小老虎。
毛泽东选择了“龙”与“彪”为共和国“守四方”本希望龙腾虎跃,却不料两位“猛士”习相远,性也相远。
龙在水泽,彪在山林;龙是“活龙”彪是“病大虫”他们一同守四方,却各吹各的号
林彪“运筹帷幄”
在那个开始失去真话的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之后,当彭德怀正为秘书被冻结,办公室被封存而愤怒时,坐落于毛家湾的林家院落却静极了,静极若不是几处灯光闪烁,夜里误人这座深宅,会以为进了深山古刹。
铺满厚地毯的内走廊里,林彪无声地踱步。他清清瘦瘦,一脸病容;可能用脑过度,已经秃顶。
毛泽东说他只有游泳的时候可以不想事。林彪不敢游泳,所以醒着就没有不想事的时候。
他踱步时头微微向前低倾,似乎望着脚尖前伸,眼睛的余光又可感受到缓缓向后移动的光亮的木板墙,朦胧的雕花图案和图案后那背景一般的成排暖气片。
九月天的北京,暖气还未烧。
他面对大扇的玻璃门停步出神,苦思苦想片刻,折回头又往里踱步,不知踱了几个来回,眼里似乎闪一下亮,这就是他所言的“电石火花”他对女儿豆豆讲写作,叫豆豆抓住那“电石火花”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嘴里念念有词,在走廊尽头拐个弯,走到一张大沙发前,坐下来,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方白纸,记下几笔。
累了,他不再踱步,靠在沙发上,淡漠的目光凝注着空中的某一点,继续他没完没了的苦思,等待下一次“电石火花”的迸出
几天后,他捕捉的这些“电石火花”便闪耀在了批判彭德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怎么学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就这样“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等等极富林彪个性特色的“生动”语言便闪烁在了全军乃至全国人民中
一九六年盛夏,中央易地办公,出类拔萃的人们云集北戴河。“龙”来了“彪”也来
贺龙是个吸引人的“中心”用政治元帅罗荣桓的话讲,是位“龙头大哥”元帅大将们喜欢跟他扎堆儿:穿衣服向他看齐,因为他当过裁缝;散步跟他并肩,因为他最熟悉社会,故事多得掏不完;若是下海搏浪,涛声里准少不了“活龙”的赞誉声。
林彪离群索居从不介入将帅圈子。他去北戴河每次都是由秘书同中央办公厅及军委办公厅联系安排住处,每次强调三个“远点”的条件:离热处远点,离其他首长远点,离水远点。所以,两个办公厅每次都将他安排在国务院疗养区内一幢建在半山坡的白色二层小楼里;楼内客厅、凉亭都很大,是距海最远的高级住房。顺山路向海滨走下去,依次有陈毅、李富春、郭沫若等领导人的别墅,但他也从没进去看望过其中任何一个人。他不串门,不见客,登门来拜访的人多数也被叶群挡驾。他跟身边人没话,也不会下棋打牌、看戏跳舞,临时派来的服务员,他更是见也不见。虽然在海边,他也很少下山,只站在凉亭上远远地望望海。
他在屋子里或坐或站,仍是没完没了地想,没完没了地念念有词,一个老部下堪称“嫡系”他见是见了,可也没话。听老部下讲了贺龙似“活龙”毫无表情地应了一声:“他有‘八一’南昌起义,这些人还是吃得开。”
就说了这么一句。
风和日丽,怕光怕水的林彪,难得出门,难得到海边,摆一把藤椅悄没声息地坐下来。
他久久地望着大海出神。那海水烟波荡荡,巨浪悠悠;近岸无村舍,远水有渔舟。浪卷千年雪,风生六月秋;眼前无钓客,耳畔只闻鸥
蓦地,他两眼一亮,又迸出电石火花,嘴里念念有词,两手早已从上衣袋里掏出那剪裁方正的白纸片,写下几笔,端详一阵,再改几笔,再念念有词,再改一笔
火花逝去,写了字的纸片深藏人兜。他重新望海,重新出神,没完没了地苦思苦索,等待下一次电石火花的闪出
就这样过了一个夏天。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他捕捉的“电石火花”便又闪烁在了军委扩大会议上:“现在的马列主义就是我们毛主席的思想。它今天在世界上站在最高峰,站在时代的思想顶峰”
“顶峰论”就这么出世他还讲出了一连串的风靡全国的林彪语言:“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等等,等等。
广州的初冬恰似北京的中秋。候鸟一样南北迁徙的林彪住进了“老虎口”
他本该住小岛,可是他怕水。他不怕喝水怕听水,听见水声肠子就跟着叫,接着就拉稀。
他说:“流水声会诱使人肠子里的东曲一道流。”
广东省负责人下令为他盖一栋小楼在“老虎口”那是山坡上。龙蟠水,虎踞山“彪”是小老虎,林彪是“病大虫”离水而居“老虎口”果然不再拉稀。
他仍是没完没了,苦思苦索。闪过两次“电石火花”后,他终于撑不住地歪在沙发里。
“快,林总病了!”随着告急声,静悄悄的一幢楼顿时大哗,闻声赶来抢救的不是医生,而是警卫陈良顺。
西北角一间屋里空荡荡,只停一辆摩托车,老式的,绿漆斑驳,已经固定死,排气筒接长之后伸到屋子外,这就是特殊的医疗器械。
林彪脸色煞白,眼圈泛青,咬出棱的腮帮处绽出一片鸡皮疙瘩。他把脑子用坏了,两手捏着额头,钻牛角尖一般。他虚弱地喘息着,被叶群搀扶着爬进摩托车挂斗。
陈良顺有驾驶执照,其实无须执照,摩托车出不了屋。他匆匆骑上摩托,匆匆点火加油门。
“开猛些”林彪小声命令“再开快些,再快”
陈良顺把油门加到最大,摩托车像烈马一样猛烈颠簸,于是,奇迹发生林彪的手渐渐地,渐渐地离开额头。他双目微闭,大衣领竖在颈腮两侧;随着摩托车的颠簸,衣领轻击他瘦削的脸颊。几十分钟后,他的脸颊有了点血色,眼睛也敢睁开一条缝,神思悠悠,大概意念中是疾驰在山野大川,身边踊跃奔腾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狗皮帽子”
唉,当年大军入关“四野”指战员多是戴着狗皮帽子
“好”林彪长吁气,眼睛闪出亮。也许恢复元气又迸出了电石火花?他一边向上衣袋里伸手掏纸,一边说:“谢谢。”
当年打天下,林彪气吞万里是只“彪”;如今“守四方”他成了足不出户的“病大虫”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不停地想,不停地念念有词,不停地写,写下的“电石火花”一度闪烁了整个中国。
就在这一年“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突出政治”从他脑子里进出来“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也在这次颠摩托车之后不足半月,在他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并且迅速在全军“明光闪烁”起来
当时,一位高干子弟好事,编过一段顺口溜,笔者还记得两句:国防部长不出房,治国安邦守四方。
但也有歌德者,誉写“林彪运筹帷幄”
贺龙决胜千里
一九六一年二月四日。
在广州越冬的林彪正在“老虎口”念念有词,没完没了地求索、等待“电石火花”的闪现时,贺龙也在北京东交民巷八号匆匆收拾出门的行装。
“别忘了压箱底的家伙。”贺龙无须件件动手,他一边整理衣领,扣好风衣扣,一边嘱咐妻子薛明。他说的是手电筒和手枪,这两样东西睡觉也要放枕头下。虽然和平时期,但身为元帅不敢改变生活习惯。战争年代他就离不开这两样东西。
他站到穿衣镜前,胡子、头发、衣袋逐一检查,满意地点点头。这位元帅讲究清洁和风度,比如看戏,他要先看“三白”一一袖口白、衣领白、鞋袜白;有了“三白”才继续看扮相和唱腔,否则看不完。
“出道”前,他喜欢穿蓝底云字花的衣服;北伐时,喜欢一身戎装挺挺抖抖;红军时期,自己的衣服自己设计,贴兜下还要设计出个斜插兜,揣点东西不显山不显水地无损体态;解放后更有条件讲究白天穿灰呢料衣服,夜里穿黑色礼服,庆典穿元帅礼服,钓鱼穿卡其布衣服戴巴拿马礼帽,郊游穿米色裤子配鹿皮夹克和网球鞋
他本来生得威武,再加穿得精神,人群里一站,仪表过人,被将帅们称为“国家的脸面”、“中国军人代表”难怪聂帅、罗帅、叶帅都喜欢“步其后尘”作一样的打扮。
他给荣高棠打一个电话。主要精力放到了军事上,体育也不能松。他是国家体委主任。当年南征北战也不丢体育,都知道“贺龙三件宝:球队、报社、文工团”打仗“横扫一大片”打球也“横扫”他说荣高棠是他在体委的第一员大将。
秘书报告,罗帅来电话。
“催阵”贺龙上前接电话,他是和罗荣桓约好了一起下部队“罗帅,是我。”
“龙头大哥,”罗帅私下里总是这样称呼贺龙“走得走不得?”
“走得。”
“我过你门口?”
“我现在就出去。”
贺龙最后一件事是向孩子们告别。这位元帅人情味浓,见了孩子嘴巴和眼睛都笑成月牙形。他自己有四个孩子,又养了十几个烈士子弟和战友的子女,组成了有名的大家庭。
沿走廊出去,贺龙靠着一侧走,时不时还习惯地拿手敲两下墙。这个习惯几十年,至今改不在家也改不这习惯是过去经历了严酷斗争的证明,本是防夹壁墙,防有伏兵,久而久之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
到了院门口,罗帅的车已到。贺龙让忠心耿耿的警卫参谋王金水上他的那辆专车,自己不坐自己车,钻进了罗帅的车,为的好聊天。
贺龙与罗荣桓是在红军大三主力会师后,才相见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不在一个战略区,只是中央开会时才见见面。一九五四年底,贺龙调北京,与罗荣桓同住东交民巷八号,接触才渐渐多起来。
奇怪的是,罗荣桓与林彪早在井冈山便熟识并长期共事,到解放战争更是与林彪配合,在东北打得石破天惊,消灭国民党百万精锐部队。然后挥师入关,直扫荡海南岛。这样长时间的共同奋斗,两个人却始终保持同志关系,未能建起私人友情。罗荣桓与贺龙相识虽晚,接触虽短,却迅速建立起深厚的私人情谊,两个人“称兄道弟”比亲兄弟还亲;他们的夫人薛明和林月琴也是情如姐妹,常常形影不分;两家的工作人员也编在一个党支部,亲热如一家人。
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办事从不徇私,毛泽东赞赏他,高岗这样的野心勃勃的人也叹服他。像他这样人圣贤之人择友当然是将人品放首位。因为朋友毕竟有异于同志,同志是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朋友还需讲性格、感情、交往以及品德。
罗荣桓说:“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贺龙的名字。”因为贺龙“出道”早,从事革命活动早,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员名将、骁将。
罗荣桓还说:“贺龙性格开朗,豁达豪放,为人坦荡,你一眼就能看到他的心,有一股强烈吸引人的魅力。”
贺龙喜爱并善于交游,坦坦荡荡,有一种天真、纯洁、善良的气息扑面。他交友比罗荣桓广泛得多,但友情的深厚不同。比如与罗荣桓,友情就超出一般,是特殊的深厚。他说:“荣桓憨厚稳重又聪慧睿智,一身正气又周密细致,大有学者风度,跟他在一起愉快放心。”
贺龙比罗荣桓大几岁,平日里聊天,贺龙少不了谈谈当年在“哥老会”的生活,什么“龙头大爷”“风头大姐”的,毫无顾忌。罗荣桓听过了新鲜,就把贺龙叫成“龙头大哥”私下里再没第二种... -->>
“龙”与“彪”都是中国的“神物”
龙是民族的图腾,彪是备受赞扬的小老虎。
毛泽东选择了“龙”与“彪”为共和国“守四方”本希望龙腾虎跃,却不料两位“猛士”习相远,性也相远。
龙在水泽,彪在山林;龙是“活龙”彪是“病大虫”他们一同守四方,却各吹各的号
林彪“运筹帷幄”
在那个开始失去真话的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之后,当彭德怀正为秘书被冻结,办公室被封存而愤怒时,坐落于毛家湾的林家院落却静极了,静极若不是几处灯光闪烁,夜里误人这座深宅,会以为进了深山古刹。
铺满厚地毯的内走廊里,林彪无声地踱步。他清清瘦瘦,一脸病容;可能用脑过度,已经秃顶。
毛泽东说他只有游泳的时候可以不想事。林彪不敢游泳,所以醒着就没有不想事的时候。
他踱步时头微微向前低倾,似乎望着脚尖前伸,眼睛的余光又可感受到缓缓向后移动的光亮的木板墙,朦胧的雕花图案和图案后那背景一般的成排暖气片。
九月天的北京,暖气还未烧。
他面对大扇的玻璃门停步出神,苦思苦想片刻,折回头又往里踱步,不知踱了几个来回,眼里似乎闪一下亮,这就是他所言的“电石火花”他对女儿豆豆讲写作,叫豆豆抓住那“电石火花”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嘴里念念有词,在走廊尽头拐个弯,走到一张大沙发前,坐下来,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方白纸,记下几笔。
累了,他不再踱步,靠在沙发上,淡漠的目光凝注着空中的某一点,继续他没完没了的苦思,等待下一次“电石火花”的迸出
几天后,他捕捉的这些“电石火花”便闪耀在了批判彭德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怎么学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就这样“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等等极富林彪个性特色的“生动”语言便闪烁在了全军乃至全国人民中
一九六年盛夏,中央易地办公,出类拔萃的人们云集北戴河。“龙”来了“彪”也来
贺龙是个吸引人的“中心”用政治元帅罗荣桓的话讲,是位“龙头大哥”元帅大将们喜欢跟他扎堆儿:穿衣服向他看齐,因为他当过裁缝;散步跟他并肩,因为他最熟悉社会,故事多得掏不完;若是下海搏浪,涛声里准少不了“活龙”的赞誉声。
林彪离群索居从不介入将帅圈子。他去北戴河每次都是由秘书同中央办公厅及军委办公厅联系安排住处,每次强调三个“远点”的条件:离热处远点,离其他首长远点,离水远点。所以,两个办公厅每次都将他安排在国务院疗养区内一幢建在半山坡的白色二层小楼里;楼内客厅、凉亭都很大,是距海最远的高级住房。顺山路向海滨走下去,依次有陈毅、李富春、郭沫若等领导人的别墅,但他也从没进去看望过其中任何一个人。他不串门,不见客,登门来拜访的人多数也被叶群挡驾。他跟身边人没话,也不会下棋打牌、看戏跳舞,临时派来的服务员,他更是见也不见。虽然在海边,他也很少下山,只站在凉亭上远远地望望海。
他在屋子里或坐或站,仍是没完没了地想,没完没了地念念有词,一个老部下堪称“嫡系”他见是见了,可也没话。听老部下讲了贺龙似“活龙”毫无表情地应了一声:“他有‘八一’南昌起义,这些人还是吃得开。”
就说了这么一句。
风和日丽,怕光怕水的林彪,难得出门,难得到海边,摆一把藤椅悄没声息地坐下来。
他久久地望着大海出神。那海水烟波荡荡,巨浪悠悠;近岸无村舍,远水有渔舟。浪卷千年雪,风生六月秋;眼前无钓客,耳畔只闻鸥
蓦地,他两眼一亮,又迸出电石火花,嘴里念念有词,两手早已从上衣袋里掏出那剪裁方正的白纸片,写下几笔,端详一阵,再改几笔,再念念有词,再改一笔
火花逝去,写了字的纸片深藏人兜。他重新望海,重新出神,没完没了地苦思苦索,等待下一次电石火花的闪出
就这样过了一个夏天。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他捕捉的“电石火花”便又闪烁在了军委扩大会议上:“现在的马列主义就是我们毛主席的思想。它今天在世界上站在最高峰,站在时代的思想顶峰”
“顶峰论”就这么出世他还讲出了一连串的风靡全国的林彪语言:“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等等,等等。
广州的初冬恰似北京的中秋。候鸟一样南北迁徙的林彪住进了“老虎口”
他本该住小岛,可是他怕水。他不怕喝水怕听水,听见水声肠子就跟着叫,接着就拉稀。
他说:“流水声会诱使人肠子里的东曲一道流。”
广东省负责人下令为他盖一栋小楼在“老虎口”那是山坡上。龙蟠水,虎踞山“彪”是小老虎,林彪是“病大虫”离水而居“老虎口”果然不再拉稀。
他仍是没完没了,苦思苦索。闪过两次“电石火花”后,他终于撑不住地歪在沙发里。
“快,林总病了!”随着告急声,静悄悄的一幢楼顿时大哗,闻声赶来抢救的不是医生,而是警卫陈良顺。
西北角一间屋里空荡荡,只停一辆摩托车,老式的,绿漆斑驳,已经固定死,排气筒接长之后伸到屋子外,这就是特殊的医疗器械。
林彪脸色煞白,眼圈泛青,咬出棱的腮帮处绽出一片鸡皮疙瘩。他把脑子用坏了,两手捏着额头,钻牛角尖一般。他虚弱地喘息着,被叶群搀扶着爬进摩托车挂斗。
陈良顺有驾驶执照,其实无须执照,摩托车出不了屋。他匆匆骑上摩托,匆匆点火加油门。
“开猛些”林彪小声命令“再开快些,再快”
陈良顺把油门加到最大,摩托车像烈马一样猛烈颠簸,于是,奇迹发生林彪的手渐渐地,渐渐地离开额头。他双目微闭,大衣领竖在颈腮两侧;随着摩托车的颠簸,衣领轻击他瘦削的脸颊。几十分钟后,他的脸颊有了点血色,眼睛也敢睁开一条缝,神思悠悠,大概意念中是疾驰在山野大川,身边踊跃奔腾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狗皮帽子”
唉,当年大军入关“四野”指战员多是戴着狗皮帽子
“好”林彪长吁气,眼睛闪出亮。也许恢复元气又迸出了电石火花?他一边向上衣袋里伸手掏纸,一边说:“谢谢。”
当年打天下,林彪气吞万里是只“彪”;如今“守四方”他成了足不出户的“病大虫”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不停地想,不停地念念有词,不停地写,写下的“电石火花”一度闪烁了整个中国。
就在这一年“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突出政治”从他脑子里进出来“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也在这次颠摩托车之后不足半月,在他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并且迅速在全军“明光闪烁”起来
当时,一位高干子弟好事,编过一段顺口溜,笔者还记得两句:国防部长不出房,治国安邦守四方。
但也有歌德者,誉写“林彪运筹帷幄”
贺龙决胜千里
一九六一年二月四日。
在广州越冬的林彪正在“老虎口”念念有词,没完没了地求索、等待“电石火花”的闪现时,贺龙也在北京东交民巷八号匆匆收拾出门的行装。
“别忘了压箱底的家伙。”贺龙无须件件动手,他一边整理衣领,扣好风衣扣,一边嘱咐妻子薛明。他说的是手电筒和手枪,这两样东西睡觉也要放枕头下。虽然和平时期,但身为元帅不敢改变生活习惯。战争年代他就离不开这两样东西。
他站到穿衣镜前,胡子、头发、衣袋逐一检查,满意地点点头。这位元帅讲究清洁和风度,比如看戏,他要先看“三白”一一袖口白、衣领白、鞋袜白;有了“三白”才继续看扮相和唱腔,否则看不完。
“出道”前,他喜欢穿蓝底云字花的衣服;北伐时,喜欢一身戎装挺挺抖抖;红军时期,自己的衣服自己设计,贴兜下还要设计出个斜插兜,揣点东西不显山不显水地无损体态;解放后更有条件讲究白天穿灰呢料衣服,夜里穿黑色礼服,庆典穿元帅礼服,钓鱼穿卡其布衣服戴巴拿马礼帽,郊游穿米色裤子配鹿皮夹克和网球鞋
他本来生得威武,再加穿得精神,人群里一站,仪表过人,被将帅们称为“国家的脸面”、“中国军人代表”难怪聂帅、罗帅、叶帅都喜欢“步其后尘”作一样的打扮。
他给荣高棠打一个电话。主要精力放到了军事上,体育也不能松。他是国家体委主任。当年南征北战也不丢体育,都知道“贺龙三件宝:球队、报社、文工团”打仗“横扫一大片”打球也“横扫”他说荣高棠是他在体委的第一员大将。
秘书报告,罗帅来电话。
“催阵”贺龙上前接电话,他是和罗荣桓约好了一起下部队“罗帅,是我。”
“龙头大哥,”罗帅私下里总是这样称呼贺龙“走得走不得?”
“走得。”
“我过你门口?”
“我现在就出去。”
贺龙最后一件事是向孩子们告别。这位元帅人情味浓,见了孩子嘴巴和眼睛都笑成月牙形。他自己有四个孩子,又养了十几个烈士子弟和战友的子女,组成了有名的大家庭。
沿走廊出去,贺龙靠着一侧走,时不时还习惯地拿手敲两下墙。这个习惯几十年,至今改不在家也改不这习惯是过去经历了严酷斗争的证明,本是防夹壁墙,防有伏兵,久而久之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
到了院门口,罗帅的车已到。贺龙让忠心耿耿的警卫参谋王金水上他的那辆专车,自己不坐自己车,钻进了罗帅的车,为的好聊天。
贺龙与罗荣桓是在红军大三主力会师后,才相见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不在一个战略区,只是中央开会时才见见面。一九五四年底,贺龙调北京,与罗荣桓同住东交民巷八号,接触才渐渐多起来。
奇怪的是,罗荣桓与林彪早在井冈山便熟识并长期共事,到解放战争更是与林彪配合,在东北打得石破天惊,消灭国民党百万精锐部队。然后挥师入关,直扫荡海南岛。这样长时间的共同奋斗,两个人却始终保持同志关系,未能建起私人友情。罗荣桓与贺龙相识虽晚,接触虽短,却迅速建立起深厚的私人情谊,两个人“称兄道弟”比亲兄弟还亲;他们的夫人薛明和林月琴也是情如姐妹,常常形影不分;两家的工作人员也编在一个党支部,亲热如一家人。
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办事从不徇私,毛泽东赞赏他,高岗这样的野心勃勃的人也叹服他。像他这样人圣贤之人择友当然是将人品放首位。因为朋友毕竟有异于同志,同志是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朋友还需讲性格、感情、交往以及品德。
罗荣桓说:“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贺龙的名字。”因为贺龙“出道”早,从事革命活动早,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员名将、骁将。
罗荣桓还说:“贺龙性格开朗,豁达豪放,为人坦荡,你一眼就能看到他的心,有一股强烈吸引人的魅力。”
贺龙喜爱并善于交游,坦坦荡荡,有一种天真、纯洁、善良的气息扑面。他交友比罗荣桓广泛得多,但友情的深厚不同。比如与罗荣桓,友情就超出一般,是特殊的深厚。他说:“荣桓憨厚稳重又聪慧睿智,一身正气又周密细致,大有学者风度,跟他在一起愉快放心。”
贺龙比罗荣桓大几岁,平日里聊天,贺龙少不了谈谈当年在“哥老会”的生活,什么“龙头大爷”“风头大姐”的,毫无顾忌。罗荣桓听过了新鲜,就把贺龙叫成“龙头大哥”私下里再没第二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