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楼 www.shukulou.com,轮回之帝国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大会众臣和诸将之后,曾又与文官们再度议事。只不过单独面对各位夫子时,这家伙就完全是另一幅嘴脸了。
他连捧带拍,不仅好话一大堆,同时授权各位夫子晓谕临战城池的百姓:“今守城一日,以后免税一月;守城一月,免税三年。凡杀敌者,按军功论赏。”
他还正正经经地和各位“父母官”说道:“各位爱卿,你们在此和禁军一起守城,这并不容易。朕决意,以后朝廷要建立明确的规制,为每一位坚守城池的官员论守土之功。细节如何,待朕和朝中大臣们商议之后,朝廷再予以颁发。”
听了小鬼头的话,夫子们心中这才觉得像出了一口气。
总算你又想到咱们了,早就应该这样了吗。像你那样整天捧着贼配军的臭脚,为他们论功请赏,又把咱们置于何地?守土光是那帮贼配军们在守?没咱们安抚百姓,调送物资,他们能行吗?
当然,在面上,他们还是装模做样地来了一句:“陛下仁慧。”
东在泉州还是只待了不长的时间就离开了,自然,这有别人巴不得他早点离开的原因,另外也是因为有宋瑞跟在边上,他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宋瑞到了泉州之后,曾经去城头上眺望了一下北方。他知道,越过那些连绵的大山,就是他的家乡。但他站在哪里看着,却许久都没有说话。
其实在许多人眼里,这位帝国的重臣、过去令人尊敬的状元公,近几年已变得非常沉静。而在这同时,众人对他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兵部的绝大多数人见了他,肯定是恭恭敬敬。而文官们遇到他,虽然还是尊其为“文相”,但在这称呼中,却有着一些不同以往的东西在其中。也许我们不能说它为“冷”,但至少可以称之为“淡”。
文官们现在早已清楚,陛下和宋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虽然小鬼头与他并不像和陆秀夫在一起时哪样,整天甜言蜜语地喊着“老师,老师。”但是,宋瑞的话,小皇帝却是言听计从。
因为,尽管是陆秀夫把小鬼头教成现在这样子,可宋瑞更是没好到哪里去。你像什么背离本朝一直以来“以文制武”传统的“文武分途”,又比如哪个似是而非的“军功授田”,不是他教小鬼头的,你说是谁?
谢枋得这个书痴都能“推断”出来的结论,对各位在朝堂上“翻过墙、打过滚”的大臣们来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
朝中的许多大臣看得都很“明白”,这些事情,陆秀夫出的主意可能性都不大,只能是这个从来就不安分的宋瑞。这从他当年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苗头。更何况也正由于他现在是兵部尚书,所以他才教唆陛下偏向兵部。
这个结论,得到了陈宜中的人证实。因为当时陈宜中是帝国的丞相,他和他的人,知道所有送到朝廷的奏章。
所以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这个宋瑞,其实已不能用“叛逆”来形容,而是某种“背叛”。陛下现在更和兵部的人,尤其宋瑞,是一伙的。
宋瑞能不能感觉到这里面微妙的变化?以他的聪明,这甚至都用不着别人的提醒。但事实上,他却真的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注意这些。除了由于他现在身在兵部,和朝廷其他大臣接触的少,更主要的是,有两件事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这第一个,自然就是帝国的复国大业。这是他全部的梦想,也是他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另一个,则在帝国陛下身上。因为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小皇帝,有点古怪,甚至神秘莫测。
之所以他有这样感觉,是他发现,帝国陛下简直是神童中的神童,他太富有远见了。用后世的话来形容,就是“太有才”了。
在北汉军的问题上,他已经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想法。为此,趁着闲暇,他又多次反复琢磨了过去陛下的所有举措,而每一次的琢磨,他得出的结论,都是在这些举措的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可这次,帝国陛下的“北伐战略”,更让他大吃一惊,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想出来的?
事实上,东这次的福建之行虽然也费了点口舌,因为此时的南国已开始进入风雨季节,在帝国重臣的眼里,这是“冒风险”的。但他却意外地、很容易地得到了陆秀夫等人的同意。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行朝的重臣们也都知道,虽然小鬼头的心越来越野,但福建的战事太重要了,这一步能不能成功地迈出去,它对整个帝国的民心、士气,乃至信心,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东忽悠陆夫子的原话就是:“老师,一旦我们在福建赢了,复国就等于复了一半。朕必须再度前去激励将士。”
另外,一些客观条件的具备,好象也是促成大臣们松口非常重要的因素。你比如驻扎在琼州这些年,季节气候的变化多少已经为许多人所熟悉,参谋院的人、尤其是深受海洋气候影响的水师,就极为重视其中的征兆,“气象砖家”一时也冒出了不少。再考虑到此行即使是半途上遇到风暴,也可奔山躲避,因此,所有人的胆子也都大了些。
但是,另一个原因,却与东的北伐战略有关。因为行朝其他的人不可能了解,但陆秀夫却是能够知道他的... -->>
东大会众臣和诸将之后,曾又与文官们再度议事。只不过单独面对各位夫子时,这家伙就完全是另一幅嘴脸了。
他连捧带拍,不仅好话一大堆,同时授权各位夫子晓谕临战城池的百姓:“今守城一日,以后免税一月;守城一月,免税三年。凡杀敌者,按军功论赏。”
他还正正经经地和各位“父母官”说道:“各位爱卿,你们在此和禁军一起守城,这并不容易。朕决意,以后朝廷要建立明确的规制,为每一位坚守城池的官员论守土之功。细节如何,待朕和朝中大臣们商议之后,朝廷再予以颁发。”
听了小鬼头的话,夫子们心中这才觉得像出了一口气。
总算你又想到咱们了,早就应该这样了吗。像你那样整天捧着贼配军的臭脚,为他们论功请赏,又把咱们置于何地?守土光是那帮贼配军们在守?没咱们安抚百姓,调送物资,他们能行吗?
当然,在面上,他们还是装模做样地来了一句:“陛下仁慧。”
东在泉州还是只待了不长的时间就离开了,自然,这有别人巴不得他早点离开的原因,另外也是因为有宋瑞跟在边上,他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宋瑞到了泉州之后,曾经去城头上眺望了一下北方。他知道,越过那些连绵的大山,就是他的家乡。但他站在哪里看着,却许久都没有说话。
其实在许多人眼里,这位帝国的重臣、过去令人尊敬的状元公,近几年已变得非常沉静。而在这同时,众人对他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兵部的绝大多数人见了他,肯定是恭恭敬敬。而文官们遇到他,虽然还是尊其为“文相”,但在这称呼中,却有着一些不同以往的东西在其中。也许我们不能说它为“冷”,但至少可以称之为“淡”。
文官们现在早已清楚,陛下和宋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虽然小鬼头与他并不像和陆秀夫在一起时哪样,整天甜言蜜语地喊着“老师,老师。”但是,宋瑞的话,小皇帝却是言听计从。
因为,尽管是陆秀夫把小鬼头教成现在这样子,可宋瑞更是没好到哪里去。你像什么背离本朝一直以来“以文制武”传统的“文武分途”,又比如哪个似是而非的“军功授田”,不是他教小鬼头的,你说是谁?
谢枋得这个书痴都能“推断”出来的结论,对各位在朝堂上“翻过墙、打过滚”的大臣们来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
朝中的许多大臣看得都很“明白”,这些事情,陆秀夫出的主意可能性都不大,只能是这个从来就不安分的宋瑞。这从他当年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苗头。更何况也正由于他现在是兵部尚书,所以他才教唆陛下偏向兵部。
这个结论,得到了陈宜中的人证实。因为当时陈宜中是帝国的丞相,他和他的人,知道所有送到朝廷的奏章。
所以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这个宋瑞,其实已不能用“叛逆”来形容,而是某种“背叛”。陛下现在更和兵部的人,尤其宋瑞,是一伙的。
宋瑞能不能感觉到这里面微妙的变化?以他的聪明,这甚至都用不着别人的提醒。但事实上,他却真的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注意这些。除了由于他现在身在兵部,和朝廷其他大臣接触的少,更主要的是,有两件事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这第一个,自然就是帝国的复国大业。这是他全部的梦想,也是他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另一个,则在帝国陛下身上。因为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小皇帝,有点古怪,甚至神秘莫测。
之所以他有这样感觉,是他发现,帝国陛下简直是神童中的神童,他太富有远见了。用后世的话来形容,就是“太有才”了。
在北汉军的问题上,他已经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想法。为此,趁着闲暇,他又多次反复琢磨了过去陛下的所有举措,而每一次的琢磨,他得出的结论,都是在这些举措的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可这次,帝国陛下的“北伐战略”,更让他大吃一惊,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想出来的?
事实上,东这次的福建之行虽然也费了点口舌,因为此时的南国已开始进入风雨季节,在帝国重臣的眼里,这是“冒风险”的。但他却意外地、很容易地得到了陆秀夫等人的同意。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行朝的重臣们也都知道,虽然小鬼头的心越来越野,但福建的战事太重要了,这一步能不能成功地迈出去,它对整个帝国的民心、士气,乃至信心,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东忽悠陆夫子的原话就是:“老师,一旦我们在福建赢了,复国就等于复了一半。朕必须再度前去激励将士。”
另外,一些客观条件的具备,好象也是促成大臣们松口非常重要的因素。你比如驻扎在琼州这些年,季节气候的变化多少已经为许多人所熟悉,参谋院的人、尤其是深受海洋气候影响的水师,就极为重视其中的征兆,“气象砖家”一时也冒出了不少。再考虑到此行即使是半途上遇到风暴,也可奔山躲避,因此,所有人的胆子也都大了些。
但是,另一个原因,却与东的北伐战略有关。因为行朝其他的人不可能了解,但陆秀夫却是能够知道他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