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楼 www.shukulou.com,轮回之帝国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广州,朝堂偏殿。
朝廷的各部尚书重臣均在座,他们中除了丞相陆秀夫、户部赵与珞、工部王德、刑部徐宗仁、礼部陈宜中、吏部赵樵、民部尚书冉安国、教部谢枋得,以及御史台的夏士林外,还有前段时间“闭门思过”的御史中丞杨亮节。
尽管杨亮节当初“犯事”了,而且他的粮食全被“罚没”,可在私下里朝臣们也都揣测到,他的御史中丞位子不太可能被拿掉。毕竟老杨是当年护卫陛下“南迁”硕果仅存的功臣;他所犯的事,朝廷里当时又没有针对官员的相关条例;何况他还有国戚,陛下总要给太后留点面子。故此,当事后看到老杨仅仅是被迫回家“闭门思过”时,朝臣们也并没有感到多大的意外。
只不过既然是“思过”,自然也不能无期限,完了之后,杨亮节仍要回他的御史台。但这时候的所有人都明白,御史台真正主事的已经是夏士林。
或许对行朝的众多官员来讲,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朝政上的最大改变,是过去的大朝会已越来越少。朝廷里的很多事情,往往是在官家和诸位尚书们商议后,就已经定了下来。
当然,其他人针对朝政上的建议、意见、反对等等之类,上书也并无限制。
一些有心的人很快就从私下里打听到,出现此种情况,是因为某人认为:“过去朝廷议事之时,颇多于事无助的空泛,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朝廷的定策。”但这些人对此言全都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内廷”的影子。
想更多的揽权就明说,又何必找这么个贬人、损人的借口,已经到现在了,你的哪些小心思难道咱们还没能看清楚?
东是否就一点不知道这些人的议论,这很难说,可他真的是懒得理会,也没闲心去理会。因为他知道,他所要做的有些事,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像、甚至能理解。就像他今日召集朝廷尚书重臣们所要商议的事情一样。
事实上,在经历了多次所谓的“大朝”之后,东已经发现,看似朝堂上人站得满满当当,其实很多时候、有很多人未必对在朝堂上所提之事的相关细节非常清楚。因此,在这部分人当中,要么置身事外、在朝堂上充当了摆设;要么就是跟在别人的后面附和。更有些人嗦了半天,最后真正的要事实际上就是那么几句,也难怪后世大明的朱重八为此曾把大臣给打了一顿板子。(注)
所以东在兵部参谋院试行的基础上,根据眼下的实际需要,也开始逐步对朝廷上的议事方式,进行了一些改变。
他为此所借鉴的,其实也不过就是后世企业里的做法,拉开一条椭圆形长桌,老板、经理们围坐一圈,桌上再摆放上相关的文件、以及笔墨,这样,除了能让参加会议的人针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让他们在觉得需要时,能对有些要点作些笔录。
这个待遇目前只有朝廷的尚书重臣才能享受,并且此类的朝议也放到了朝堂边上的一个偏殿里进行,不过不论是陆秀夫、还是行朝诸位重臣,对此均十分满意。
因为这体现了对士大夫地尊重,再现了先人所说的“坐而论道”。就是从形式上来讲,恐怕也没有什么方式能比这更体现“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了。至于其中一些细节上与古时的不同,某人在其中弄得新花样,如果还要挑刺,只能说太苛求了。
其他人对此有意见?朝廷也要讲究尊卑有序,您说是不是?
当下,陆秀夫与在座的众臣均在细细看着手中的两个书稿,而其中的之一,就是所谓的“驿政改制”。
为了能让所有人更明了所要商议之事,陆秀夫遵照官家的吩咐,事先撰写了一个纲要,然后再令人将这个纲要誊写了数份,就此使得每一个参与此次朝会之人,人人手里均有一个文本。
陆秀夫很快就看完了这些书稿,然后他抬起头来看了众人一眼。
其实这里面的所有内容,在他和官家事先的商议中就已知道。此时再看一遍,也不过就是在陪着众人读书。而且他注意到,就在自己看完后没多久,其他人也都翻过了最后一页。
见此,某人随后就开了口:“这两件事,今日仍属于商议。诸位爱卿如有什么异议,尽可直言。咱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
... -->>
广州,朝堂偏殿。
朝廷的各部尚书重臣均在座,他们中除了丞相陆秀夫、户部赵与珞、工部王德、刑部徐宗仁、礼部陈宜中、吏部赵樵、民部尚书冉安国、教部谢枋得,以及御史台的夏士林外,还有前段时间“闭门思过”的御史中丞杨亮节。
尽管杨亮节当初“犯事”了,而且他的粮食全被“罚没”,可在私下里朝臣们也都揣测到,他的御史中丞位子不太可能被拿掉。毕竟老杨是当年护卫陛下“南迁”硕果仅存的功臣;他所犯的事,朝廷里当时又没有针对官员的相关条例;何况他还有国戚,陛下总要给太后留点面子。故此,当事后看到老杨仅仅是被迫回家“闭门思过”时,朝臣们也并没有感到多大的意外。
只不过既然是“思过”,自然也不能无期限,完了之后,杨亮节仍要回他的御史台。但这时候的所有人都明白,御史台真正主事的已经是夏士林。
或许对行朝的众多官员来讲,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朝政上的最大改变,是过去的大朝会已越来越少。朝廷里的很多事情,往往是在官家和诸位尚书们商议后,就已经定了下来。
当然,其他人针对朝政上的建议、意见、反对等等之类,上书也并无限制。
一些有心的人很快就从私下里打听到,出现此种情况,是因为某人认为:“过去朝廷议事之时,颇多于事无助的空泛,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朝廷的定策。”但这些人对此言全都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内廷”的影子。
想更多的揽权就明说,又何必找这么个贬人、损人的借口,已经到现在了,你的哪些小心思难道咱们还没能看清楚?
东是否就一点不知道这些人的议论,这很难说,可他真的是懒得理会,也没闲心去理会。因为他知道,他所要做的有些事,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像、甚至能理解。就像他今日召集朝廷尚书重臣们所要商议的事情一样。
事实上,在经历了多次所谓的“大朝”之后,东已经发现,看似朝堂上人站得满满当当,其实很多时候、有很多人未必对在朝堂上所提之事的相关细节非常清楚。因此,在这部分人当中,要么置身事外、在朝堂上充当了摆设;要么就是跟在别人的后面附和。更有些人嗦了半天,最后真正的要事实际上就是那么几句,也难怪后世大明的朱重八为此曾把大臣给打了一顿板子。(注)
所以东在兵部参谋院试行的基础上,根据眼下的实际需要,也开始逐步对朝廷上的议事方式,进行了一些改变。
他为此所借鉴的,其实也不过就是后世企业里的做法,拉开一条椭圆形长桌,老板、经理们围坐一圈,桌上再摆放上相关的文件、以及笔墨,这样,除了能让参加会议的人针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让他们在觉得需要时,能对有些要点作些笔录。
这个待遇目前只有朝廷的尚书重臣才能享受,并且此类的朝议也放到了朝堂边上的一个偏殿里进行,不过不论是陆秀夫、还是行朝诸位重臣,对此均十分满意。
因为这体现了对士大夫地尊重,再现了先人所说的“坐而论道”。就是从形式上来讲,恐怕也没有什么方式能比这更体现“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了。至于其中一些细节上与古时的不同,某人在其中弄得新花样,如果还要挑刺,只能说太苛求了。
其他人对此有意见?朝廷也要讲究尊卑有序,您说是不是?
当下,陆秀夫与在座的众臣均在细细看着手中的两个书稿,而其中的之一,就是所谓的“驿政改制”。
为了能让所有人更明了所要商议之事,陆秀夫遵照官家的吩咐,事先撰写了一个纲要,然后再令人将这个纲要誊写了数份,就此使得每一个参与此次朝会之人,人人手里均有一个文本。
陆秀夫很快就看完了这些书稿,然后他抬起头来看了众人一眼。
其实这里面的所有内容,在他和官家事先的商议中就已知道。此时再看一遍,也不过就是在陪着众人读书。而且他注意到,就在自己看完后没多久,其他人也都翻过了最后一页。
见此,某人随后就开了口:“这两件事,今日仍属于商议。诸位爱卿如有什么异议,尽可直言。咱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